纵观东晋中期政局,少不了名士的参与。放眼望去,东晋中期一朝玄学名士众多,谢安、刘惔、王濛、殷浩、王羲之、许询、郗超等一大批活跃在政坛中的人物,都是当时声望较高的玄学名士。作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色,玄学名士对当时政治产生的影响是多重的。
第一,流民安置问题。东晋中期,政局相对稳定,但依然面对诸如流民安置等重大问题。东晋的建立,本是基于北方流亡士族与南方吴姓士族的联合。北方战火不断,饱受外族侵略,在东晋建立的过程中,源源不断的北方人奔往南方。这是一笔庞大的数目,且往往是围绕一个大族为中心的集体迁徙,更形成了由流民帅领导的流民集团,如何安置流民成了东晋朝廷面临的重大的问题。最初只是在南方设立众多侨置郡县,但出现的问题繁多。
首先,许多依附于大族的人无需缴纳赋役,势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;其次,侨置郡县以故地为名,使得南方原有的户籍制度,行政区划等非常混乱。因此,东晋政府便多次实行了土断。土断政策主要是整理户籍,废除先前优待侨民的条例,要求侨旧居民平等,且正式全部将侨民编入目前所居住郡县的户籍,如此便可让朝廷统一剥削编户齐民。同时也将隐括漏户、逃亡农民以及士族豪强隐占的私属清查搜刮出来,承担与编户齐民同样的赋役,以此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。
如此,百姓便要负担沉重的赋役,然而士族不愿自身利益受到侵害,因此,土断常常受到侨人及一些士族的反对,效果不一,整体不太理想。东晋举行了多次土断,但规模最大的一次非桓温主持的“庚戌土断”莫属。《晋书·哀帝纪》云:“(兴宁二年364年)三月庚戌朔,大阅户人,严法禁,称为庚戌制。”亦即所谓“庚戌土断”。这场浩浩荡荡的土断工程,虽然遭到很多士族的不满与反抗,但取得了较大的成功。
而且一部分士族顾全大局,站在了朝廷的立场上,支持这场土断。在桓温推行庚戌土断之时,王彪之任会稽内史,他“居郡八年,豪右敛迹。亡户归者三万余口”,虽然未免有夸大之辞,但还是可见其执行土断有一定的成效。但是,我们也看到,由于土断取消了侨人免调役的特权,侨人成为政府剥削对象,往往不堪重负。
第二,制度改革问题统治阶级对内部的调整亦在不断的推进。东晋中期历经桓温、谢安两大权势人物的掌控,虽然桓温并非玄学名士,但是在玄风的影响下,多少带有一丝名士气。但是他对待玄学是理智的,并不浸溺于空无玄谈之中,而仍然将重心寄托在具体事功之上,甚至非常反感那些只顾玄谈,不做有为之事的名士。当然,在当时士风的影响下,桓温帐下依然聚集了一批玄学名士,如郗超等,为桓温的霸业出谋划策。
在东晋这个玄学名士的天下,桓温许多政策及改革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。面对户口凋零现状,桓温建议“并官省职”,必定也有旗下玄学名士的建议。谢安本身就是一个声誉极高的玄学名士,在其执政期间,将具体事功与逍遥玄风结合得很完美,可谓玄学名士中为政踏实的绝佳代表。陈郡谢氏在东晋兴起,由谢尚、谢万将其引入上升时期。谢安在此阶段高卧东山,屡召不起,获得较高的声誉与推崇。
之后为时局所迫,亦是为家族利益计,便“傲然携妓出风尘”,终成一代风流名相。在其执政期间,广纳贤士,胸怀宽广,对东晋中期制度也有颇多改革之处。由于东晋士族豪强纷纷侵占田地,隐括人口,与政府争人、争田,导致百姓困苦,朝廷财政空虚,迫切需要打破这种困顿的局面。
谢安意识到如要增加朝廷财政税收,减轻百姓负担,则必须更改税收标准。同时,针对的现象,东晋政府果断采取措施,面对“时百姓遭难,流移此境,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。”王导也曾实施过检籍政策,然而实行得不够彻底。谢安执政期间,士族豪强势力愈加强大,而且隐匿户口现象也非常严重。当时朝廷急需补充物资以供应京师及长江下游驻军。
因此,谢安主持了三吴地区的检籍。史载:亦即是整顿里伍,将逃亡、隐匿及侨户等,均编入户籍,成为合法纳税人,增加国家税收来源。经过检籍后,在一定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,充实了国家经济。
东晋的门阀政治,要求各士族平衡相互间的力量,形成牵制性平衡,以求政局平稳,许多世家大族就是本于这个基点参政执政。玄学名士亦同样意识到这点,因此常常主动协调政治上的各种利益冲突,维持士族间的相对平衡。如王夫之所分析的:“王导且卒以荐何充,所以制庾氏也;充授桓温以荆梁军事,所以夺庾氏也。”均是士族们自觉协调平衡各种力量平衡。
在与桓温的斗争中,不仅包裹着对皇权的维护,更在于对士族中突起分子的打击。他们深深意识到,如果要维持当前的稳定,就必须保持各个士族间的力量平衡。在在某种程度上说,忠于士族利益的士族也是在维护皇权。因为他们是站在皇权这边,维持士族与士族,士族与皇权之间的平衡,因此,皇权在这个时候与士权取得了某种契合。同样,他们也不能认同其中一个士族过分强大,以致会威胁当前的平衡状况。
因此,往往在出现这种可能的情况下,便扼杀在摇篮里。针对桓温,面对其卓越的军功,往往无能为力。然而依然勉力抗衡着。在阻挠其北伐观点上,众士族与司马氏取得一致立场。东晋朝廷曾欲使桓温之弟桓云出任豫州刺史,北上拱卫洛阳。但尚书仆射王彪之反对,于是最终改任谢万。也由此看出,所谓权力只是在士族间流转,却不能定于一家。
当以桓温为首的龙亢桓氏势力渐渐膨胀,其他士族则联合而起,想尽办法进行打压,力求士族间的权力平衡。王彪之此番话将士族间权力制衡关系道得一清二楚,这也是其他玄学名士共同的心声。当然,作为皇室司马氏此时亦是主张严厉打击桓温直逼皇权的强劲势头,也希望权力不集中在某一家,在这点上,两者是一致的。当然,当权玄学名士把持皇权,不仅考虑本士族利益,为了维护统治,也不得不出让一部分利益,这是历史的必然,这其中肯定会与其他在野士族发生利益上的冲突。
谢安当政期间,任人唯贤,广纳人才,亦是注意各个士族间势力的平衡。在处理谢氏家族与其他各士族间的关系时,尤其注意了权力制衡。桓温死后,以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渐渐势大,免不了成为其他士族防范的对象。很显然,谢安意识到了这一点,如何防止陈郡谢氏成为众士族的眼中钉,又能让其他士族能够安然接受,同时也能保障东晋政权的巩固,这边成为谢安仔细考量的问题。
在此间,谢安发挥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,以其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广阔的胸襟,立足平衡各士族间的关系,以求得东晋政局整体的稳定。材料中,谢安便恰当地考虑了各种综合因素,最终妥善地解决了问题。
“即以三桓据三州,彼此无怨,各得其所”,这样各得其所的局面,蕴藏了谢安精心的政治构想。在一定程度上出让自己家族的利益,保证各士族能甘心接受,这正是谢安执政期间家族兴旺、政权稳固的重要原因,也恰恰是桓温所缺乏的谋略
玄学名士以其强大的门阀士族为背景,主导了东晋一朝的政治,使得东晋一朝稳稳站牢于江南一隅,可谓功不可没。东晋的门阀政治,导致玄学名士跻身于政治洪流中,担当中流砥柱。在这其中,权衡士族与士族、皇族之间的力量平衡,共同对付外敌,把握内政与外交,维护东晋政局的稳定,这些均凸显了玄学名士的政治影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